字可嚼,不闻“咬文嚼字”乎?想起这件事,是缘于林冠夫的《红楼梦纵横谈》里的一篇文章《冷月葬花魂》。我与林冠夫先生也算旧识了。20世纪70年代末,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组借调我去画《红楼梦》插图。冠夫就在红楼梦组,同住在恭王府的天香庭院。他们红学家三句话不离“红”,我本画儿匠,无从置喙,矮子观场。有一天,无意间听他们“花魂”“死魂”“诗魂”,魂呀魂呀的,我是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了。后来偶尔拜读《冷月葬花魂》,文中所谈,竟是我当年冷耳旁听来的那些魂呀魂呀的,哇哈,“魂兮归来”。
“冷月葬花魂”出自《红楼梦》第七十六回“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”,是联诗中的一句,也是林黛玉的诗中名句。就是这名句曾引起一桩公案:“冷月”到底葬的是什么“魂”?据林文提供的信息,“今存《红楼梦》第七十六回的本子,有庚辰本,杨本,王府本,戚序本(包括正、宁二本),梦觉本等”。在这些本子里,杨本、王府本、戚序本是“冷月葬花魂”,庚辰本是“冷月葬死魂”,梦觉本是“冷月葬诗魂”。
关于“花魂”“死魂”“诗魂”三魂之辨,《冷月葬花魂》一文洋洋数千言。且鹦鹉学舌,简约其要。林文谓:之所以出现三“魂”,是由于当时抄书人抄写时的音近致讹或形近致讹。分辨的结果,“冷月葬花魂”实为曹雪芹的原本,最有说服力者为曹雪芹的自证,即《葬花词》的“未若锦囊收艳骨,一抔净土掩风流”;“昨宵庭外悲歌发,知是花魂与鸟魂”。
再者,“花魂”对“鹤影”,比“诗魂”更工整。试想联句本为游戏,有作诗比赛一较高下的意思中金汇融配资,既是比赛,好强如林黛玉,对诗的排律对仗焉敢掉以轻心?
除此,林文还有版本之外的旁证,可谓旁征博引,小心求证,不失“红学”行家里手之本色,一锤定音,“花魂”为是。
然而,“花魂”虽出自曹雪芹笔下,但“诗魂”实优于“花魂”。
且姑妄言之,试看“花魂”之“花”,虽屈原比兰蕙为贤才,周敦颐视莲花为君子,可桃花却只能与“人面”相映,尤其是提到“桃色”,就“色”得有点儿轻佻了。这表明“花”只是“借物言志”之“物”。在一般情况下,花在人们心目中只是色彩艳丽、气味芬芳。
而诗,且看《论语》中孔子的话:“志于道,据于德,依于仁中金汇融配资,游于艺。”“游于艺”,诗也。欲求诗之美,必“志于道”(求真),“据于德,依于仁”(求善)。分而言之,是“真、善、美”,合而言之,是“诗”。反过来说,诗就是真、善、美。
花悦目,诗悦心,叩人心扉、发人感悟,“诗魂”能不优于“花魂”乎?
由于“诗”与《红楼梦》的这一公案,使我想起“诗”与《聊斋志异》的另一公案,真真个无独有偶也。
这话要从王阮亭为《聊斋志异》题诗说起。其诗云:“姑妄言之姑听之,豆棚瓜架雨如丝。料应厌作人间语,爱听秋坟鬼唱时。”有的版本将“时”刻而为“诗”。蒲松龄后有步其韵答王阮亭诗:“志异书成共笑之,布袍萧索鬓如丝。十年颇得黄州意,冷雨寒灯夜话时。”以此证之,是因“诗”字与“时”字形似而误刻,或后人臆改。遗稿本并有按语云:“此诗今多误刻,‘时’字作‘诗’字,则味短而句死矣,因正之。”
遗稿本的按语,颇为费解,“‘时’字作‘诗’字,则味短而句死矣”,不知据何而云然?恰好相反,“诗”字作“时”字,则味短而句死矣。试想,会唱的鬼,未必是雅鬼,更可能是俗鬼。会诗的鬼,定当是雅鬼,不闻“秋坟鬼唱鲍家诗”乎。就“诗”“时”二字可猜知鬼之雅、俗,以“爱听”二字亦可见出人的品格,“时”改为“诗”,不亦宜乎。
【节选自《半橱书屋札记》,颂雅风·河北教育出版社2025年4月出版】
(作者为著名画家)
更多热点速报、权威资讯、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
作者:韩羽
科元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