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王文丁在位时期金智股配,周部落的崛起速度极快,已经引起了殷商统治者的强烈警惕。西部地区的势力增长,成为了商朝维持政权稳定的重要隐患。为了压制周人,文丁以册封的名义将季历召到殷都,并赐予其“方伯”之位,这在当时相当于众多方国中的最高首领。在此之前,周人仅被封为“西伯”,但这次看似荣耀的册封,却是文丁设下的陷阱。不久之后,季历遭到囚禁,并最终被杀,这无疑让周部落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。
进入商纣王时期,局势出现了新的变化。西伯姬昌以仁政治国,礼贤下士,逐渐吸引大批贤能之士投奔。其势力的增强,引发了邻国崇侯虎的不满与嫉妒。崇侯虎向纣王进谗言,称“西伯仁德积累,诸侯皆归心,久之对帝位不利。”纣王因而大为震怒,将姬昌囚禁。然而,与季历的结局不同,七年后纣王释放了姬昌,并赐予其弓矢斧钺,赋予他征讨不臣诸侯的权力。为何同样是囚禁周人首领,一个被杀,一个却被释放,这其中原因耐人寻味。
《史记》记载纣王释放姬昌,是因为周人献上了大量珍宝,使纣王贪念丛生,甚至因激动而颤抖,言道“此一物足以释西伯,况其多乎!”然而,以商王朝的富庶和纣王的地位,绝不可能因区区珍宝而轻易释放一位潜在对手。这种说法显然带有夸张和民间传闻的成分。真正的原因,还需要从甲骨文与当时的政治军事背景中寻找。
展开剩余67%纵观商代历史,叛乱与反抗从未绝迹。尤其在王朝后期,随着天灾频仍、国力下降,叛乱愈发频繁。早在武丁时期,东夷就曾起兵反叛金智股配,虽然规模不大,但已埋下祸根。到了纣王统治时,东夷叛乱大规模爆发,甲骨文中屡见“征伐夷方”的记载。纣王甚至多次亲征,战争惨烈无比,俘虏与战死者以万计。牧野之战中,纣王临时武装了十余万东夷俘虏,这足见商夷战争的激烈与消耗。
东夷的叛乱不仅是政治问题,更与经济资源紧密相关。妇好墓中出土的甲骨文显示,商朝征伐东夷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获取玉石。妇好墓随葬的大量珍贵玉器,正是来自东夷地区。除玉之外,盐、贝壳等战略资源也是关键。贝壳作为货币,在当时具有极高价值,而其主要来源地正是东夷地区。如果不能完全掌控东夷,商朝的祭祀、经济乃至军事体系都会受到严重影响。因此,纣王对东夷的战争,不得不持续进行,哪怕消耗国力,也不容妥协。
长期的对外战争,导致商朝国力急剧衰退,内部矛盾不断积累。在这种情况下,西方的周国势力逐渐强大,纣王只能选择以计谋来暂时遏制。囚禁姬昌,正是为了震慑周人,使其不敢轻举妄动。但纣王不敢杀死姬昌,因为一旦西周爆发叛乱,再加上东夷的动荡以及南方楚人的威胁,商朝极有可能陷入多线作战的困境,最终导致迅速崩溃。因此,与文丁时期东夷尚未造反、国力尚稳不同,纣王只能“囚而不杀”。
至于为何纣王后来释放姬昌,答案也在历史脉络中显现。当时西部诸侯已显露出动荡迹象,背后可能正是周的推动。为了稳定西部局势,纣王不得不释放姬昌,并以弓矢斧钺相授,表面上是信任,实际上是承认周人在西部的主导地位。换言之,这是商周之间的一种权力交易:周暂时替纣王稳定西部,纣王则将精力继续投入到东夷战争之中。
最终,正是这种长期的消耗与妥协,为周人的迅速崛起提供了机会。东夷与商朝的角力,使周人得以渔翁得利。姬昌、姬发父子在获得更多自主权后,逐步完成了力量的积累,最终推翻了殷商的统治。可以说,商末局势的发展,不仅仅是纣王一人的失策,而是东夷叛乱与周国崛起交织作用的必然结果。
参考资料:《史记》、甲骨文编、《左传》等。
发布于:天津市科元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